【精品】力的教案三篇
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,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,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、提高教學質(zhì)量的基本條件。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?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3篇,僅供參考,大家一起來看看吧。
力的教案 篇1
●教學目標:
1.知識與技能
(1)認識力的作用效果。
。2)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。
。3)知道力的三要素,能用示意圖表示力
2.過程與方法
。1)通過活動和生活經(jīng)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
。2)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,并能解釋有關現(xiàn)象
3、情感、態(tài)度與價值觀
(1)在觀察體驗過程中,培養(yǎng)學生的科學態(tài)度。
(2)從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認識科學方法的價值。
●教學重點
1、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。
2、力的三要素,用示意圖表示力。
●教學難點
1、力的概念
2、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,并解釋有關現(xiàn)象。
●教學過程:
(一)引入新課
讓學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(例如:提起一桶水、踢足球、推動物體等等)
。ǘ┲v授新課
1.力的作用效果
學生探究活動:實驗器材:橡皮筋、彈簧、乒乓球。體會對這些器材施加力時,這些器材有什么變化?
結合課本里的插圖,讓學生討論總結出力的作用效果
。1)力可以使物體發(fā)生形變(改變物體的形狀)
。2)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(tài)
。3)力的單位:牛頓,簡稱牛,符號用N表示
補充一些常見的例子讓學生了解力的大。和衅饍蓚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,一個質(zhì)量為5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為500N。
2.力的大小、方向、作用點(即力的三要素)
學生探究活動:(1)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彈簧,觀察彈簧是否不同
。2)用不同方向的力彈擊乒乓球,觀察乒乓球的運動是否不同
。3)用同樣大小的力向下壓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鋼尺,每次手的位置離桌面的距離都不同,觀察鋼尺的形狀改變是否不同
引導學生從實驗總結得出:力的大小、方向、作用都會影響到力的作用效果
3.力的示意圖: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。線段的'末端畫箭頭表示力的方向;線段的長度可以表示力的大。痪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。
練習:畫出木塊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
4.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(物體對物體的作用),即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學生活動:
。1)拉開彈簧時,是否感覺到彈簧也在拉自己的手?
。2)乒乓球打在桌面上,有沒有被彈起?
。3)觀察書本43頁圖12.4-4,能得到什么啟示?
。4)游泳分析
組織學生討論,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結論: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,一個施加力的物體,同時也是受力物體。
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體現(xiàn)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進行解釋。
強調(diào):產(chǎn)生力的作用時,物體之間不一定直接接觸,并且至少要有兩個物體。
。ㄈ┱n堂小結
1.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?
2.力的有哪三個要素?
3.怎樣體現(xiàn)力的作用是相互的?
(四)布置作業(yè)
力的教案 篇2
(一)教材: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
(二)教學要求
1.知道利用浮力使物體上浮、下沉、懸浮或漂浮的原理。
2.知道輪船、氣球、氣艇、潛水艇的浮沉原理。
(三)教具:鐵塊、木塊、廢牙膏皮、玻璃水槽、水、自制潛水艇模型(12-11小實驗)。
(四)教學過程:
一、復習提問:
1.浮在水面上的木塊沒入水中部分的體積是50厘米3,它在水面上的體積是25厘米3。求:它受到的浮力多大?它的質(zhì)量多大?木塊的密度是多大?(出示小黑板,并畫有圖12-5示意圖)
要求每個學生在練習本上演算。由一名學生板演。演算完畢,教師講評。
2.物體的浮沉條件是什么?
物體浸沒在液體中:下沉,F(xiàn)浮G物;懸浮,F(xiàn)浮=G物。物體漂浮在液面上的條件是:F浮=G物。
追問并演示:實心鐵塊在水中下沉,木塊在水中上浮,試比較鐵和木塊與水密度的關系。
教師啟發(fā)學生答出:
鐵塊浸沒在水中下沉,
∴F浮 G排水 ρ水·g·V排<ρ鐵·g·V鐵。 ∵鐵塊浸沒水中,V排=V鐵,∴實心鐵塊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,鐵塊下沉。 同理可得出,ρ木<ρ水,木塊浸沒于水中,木塊重比它排開的同體積的水重小,木塊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大于木塊重,所以上浮。最后浮出水面,漂浮在水面上。 二、進行新課 1.新課引入 提問:實心鐵塊密度大于水的密度,下沉。可否讓密度比水大的鐵塊在水中上浮或漂浮在水面? 啟發(fā)學生回答:輪船是鋼板焊成的,采用空心的辦法,使物體的密度小于水,它就可以浮在水面。 演示:把卷緊的牙膏皮放入水中,放手后可觀察到它下沉?招牡难栏嗥つ芷≡谒嫔。 小結并板書: 三、浮力的利用 1.采用“空心”的辦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” 問:用樹干挖空制成的獨木舟的好處是什么?看課本圖12-9。 答:減小重力,可以多裝貨物,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。 2.輪船 、賳枺狠喆瑸槭裁茨芨≡谒? 學生答出:采用了把它做成空心的辦法,使它能夠排開更多的'水,增大浮力,使輪船能漂浮在水面上。 、诮榻B輪船的大小用排水量表示。 排水量:輪船滿載時排開的水的質(zhì)量。 以上兩問題、邊講邊板書。 板書: “2.輪船: 、侔衙芏却笥谒匿撹F制成空心的輪船,使它排開更多的水而浮在水面上。 、谂潘浚狠喆瑵M載時排開的水的質(zhì)量。單位是噸! 、塾嬎阏n本P12-8輪船一段中的問題。 學生板演,其他學生自己演算,教師講評。 、茌喆瑥暮铀?cè)牒@铮艿降母×Υ笮∮袩o改變?它的排水量是否改變? 學生回答,教師小結:輪船從河水駛?cè)牒@,因為它是漂浮狀態(tài),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船重,因此受到的浮力大小不改變。它的排水量也是不變的。追問:輪船從河水駛?cè)牒@锸歉∑鹨恍┻是沉下一些? 答:輪船將浮起一些。輪船從河水駛?cè)牒K铮艿降母×Σ蛔,即排開的河水重和海水重相同。但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,因此,輪船排開海水的體積小于它排開河水的體積,所以輪船將浮起一些。 3.潛水艇: 問: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?jié)撍聺、懸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?/p> 演示:潛水艇小實驗,簡介裝置,進行演示。 看課本圖12-13,圖12-14。重點觀察潛水艇的水艙及水艙中水的多少對潛水艇浮沉的影響。 學生回答、教師小結: “下潛”:向潛水艇水艙中充水,潛水艇逐漸加重,潛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,就逐漸潛入水中。 “懸浮”:當水艙中充滿水時,潛水艇重等于浮力,潛水艇可以懸浮在水中。 “浮出水面”:用壓縮空氣將水艙中的水排出一部分,潛水艇變輕,潛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,從而浮出水面。 板書:3.潛水艇:潛水艇的下潛和上浮是靠改變自身重來實現(xiàn)的。 4.氣球和氣艇: 看課本圖12-15,圖12-16,并閱讀課文。 問:節(jié)日氣球、熱氣球、飛艇,其體內(nèi)充的是什么氣體?這種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還是?它為什么能夠升空? 答:節(jié)日氣球或攜帶氣象儀器的高空探測氣球里充的是氫氣或氦氣;熱氣球充的是被燃燒器燒熱而體積膨脹的熱空氣;飛艇中充的是氫氣或氦氣。這些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小。由于氣球或飛艇的總重小于氣囊排開的空氣重,即重力小于浮力,氣球和飛艇就能上升。當上升到一定高度,由于越高空氣密度越小,它受到的浮力變小,浮力等于重力時,它就不再上升,停留在這個高度。請你想一想,如果這是個載人的帶吊籃的氣球,為了使乘客返回地面,你打算采用什么辦法? 板書:4.氣球和飛艇,體內(nèi)充有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(氫、氦、熱空氣)。 三、總結本節(jié)學到的重點知識。 四、布置作業(yè):本節(jié)課文后的練習第1、2、3、4、5題。 一、教材分析 本課是浙教版《科學》七年級下冊第2章第6節(jié)"摩擦力",在學生認識"力""彈力"和"重力"的基礎上,再認識摩擦力!读x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》中提出要"列舉常見的力,如重力、彈力、摩擦力,并說明其意義",因此教材呈現(xiàn)很多實例,試圖從摩擦力的產(chǎn)生和摩擦力的方向、作用點、大小及摩擦力的利和弊等方面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摩擦力。 二、學情分析 學生對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,能舉出生活中和摩擦有關的例子,但認識上還存在不少缺陷,如"怎樣的兩物體間會產(chǎn)生摩擦力""摩擦力大小與什么有關""有哪些方法可以改變摩擦力的大小""摩擦力并不完全是阻力,有時也是動力"等。所以本課在教學、實驗中要針對這些難點,設置問題暴露學生認知不足,而后進行概念轉(zhuǎn)化,借此教學策略幫助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摩擦力。 三、教學目標 1.通過實踐活動,學生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,并建構滑動摩擦力概念。 2.學生通過列舉生活中滑動摩擦力的現(xiàn)象,進一步認識滑動摩擦力的概念。 3.學生通過探究實驗,理解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,并熟悉控制變量法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。 4.學生通過"假如摩擦力消失了,世界將會變得怎么樣"的問題的思考和想象,理解摩擦力。 四、教學重、難點 教學重點:摩擦力概念的建構;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。 教學難點:摩擦力概念建構及實驗過程中對測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的理解。 五、教學過程 【環(huán)節(jié)一】體驗感悟,走進"摩擦" 學習任務1:做一做,想一想。將手掌緊壓在桌面上,并慢慢拖動,使手在桌面上滑動。()你的手掌有什么感覺?用手推一下放在桌面上的木塊,使它運動起來,觀察木塊離開手后運動狀態(tài)有什么變化,并用所學知識解釋這一現(xiàn)象。 設計意圖:采用學生小組合作方式,在親身體驗基礎上討論、交流、體驗摩擦力的存在,感悟摩擦力會在一個物體在另一物體表面上滑動時產(chǎn)生,及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等,使對摩擦力這個概念的建構有真實的感悟作基礎。 學習任務2:看一看,想一想。觀察PPT中"在河岸上跑步和在河中跑步"的畫面,談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的經(jīng)歷及有何感受。觀察教材第114頁圖3-74,航天器的碎片經(jīng)過大氣層的情境,并嘗試解釋這一現(xiàn)象。 設計意圖:以生活中常見的現(xiàn)象為例,讓學生認識氣體、液體的摩擦,進一步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摩擦,并且體會科學的應用價值,激發(fā)對科學的學習興趣。 學習任務3:摩擦力是生活中常見的力,你能利用手中的鉛筆、橡皮擦、書本等物體來制造摩擦力嗎? 設計意圖:學生對摩擦的初體驗之后,再通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,制造摩擦力,使其對摩擦力有更深刻的理解,也說明生活中摩擦是普遍存在的。 【環(huán)節(jié)二】動手實驗,探究"摩擦" 小車在桌面上運動一會兒停下來是由于受到摩擦力,手掌在桌面上拖動,也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,那么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呢? 學習任務4: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相關。 建立假設1: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壓力的大小有關。 建立假設2: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。 器材準備:木塊、鉤碼、彈簧測力計、毛巾、木板。 檢驗假設1: (1)控制變量:保持_____不變,______改變。 (2)使小木塊勻速直線運動,記錄此時摩擦力的大小。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檢驗假設2: 。1)控制變量:保持_____不變,_____改變。 。2)使小木塊勻速直線運動,記錄此時摩擦力的大小。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組實驗結束后請學生匯報實驗結果。 設計意圖:這是本節(jié)課的重點和難點,也是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活動建議"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".學生經(jīng)歷這個探究過程,體會實驗設計中控制變量法的應用,并通過實驗觀察、數(shù)據(jù)記錄、數(shù)據(jù)分析,針對探究的問題,自己總結結論。在這個任務的'完成過程中,讓學生學習實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,同時嘗試著解決提出的問題。 【環(huán)節(jié)三】大膽想象,如果沒有"摩擦" 學習任務5:假如沒有摩擦,我們的世界將會是怎樣的情景? 設計意圖:課程標準中提出活動建議"討論假如沒有摩擦力的現(xiàn)象".對沒有摩擦的情景的描述既鍛煉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,又培養(yǎng)了他們的想象能力、口頭表達能力,認識摩擦力的客觀存在性和摩擦力的意義。 六、教學反思 轉(zhuǎn)變學生學習方式,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,培養(yǎng)和發(fā)展學生的學習能力,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。如何有效轉(zhuǎn)變學生的學習方式,使其學會自主學習呢?筆者認為,其著力點應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,要在教學中創(chuàng)設各種條件,把獲取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,使教師的教"服務"于學生的學,即創(chuàng)設一個學習者中心的課堂。在學習者中心的課堂中,教師要密切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發(fā)展和設計適當?shù)娜蝿,教師要向(qū)W生呈現(xiàn)"剛剛能處理的難題",即足夠的挑戰(zhàn)性以維持參與,但是不要太難,導致學生氣餒。因此,本案例中嘗試"任務驅(qū)動"教學策略,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的養(yǎng)成,同時達到"還學于生"的良好效果。 1.動手實踐任務,讓學生在體驗、感悟、理解 學生通過親身活動加深對知識的感受與體驗,從而牢固地記憶知識、理解原理、感悟道理,提高學習和遷移能力。任務1、2、3都是基于學生動手實踐,通過感受、拓展、再感受,在理解的基礎上建構摩擦力概念,不斷地把更多的學習過程交給學生,并在學習目標和學習實踐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(lián)系。 2.實驗探究任務,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實驗是借助儀器的間接的觀察。由于實驗是為了對假設進行檢驗,比直接觀察更具結構性,所以實驗活動是最能反映科學方法的活動,也是認知上較高層次的探究活動。任務4就是對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,涉及兩個變量,即壓力和粗糙程度,通過控制變量法可以對此問題進行有結構的探究,根據(jù)一定思路進行實驗設計,對非觀測變量進行有效的控制,而對觀測變量進行有效的觀測。通過實驗探究任務,學生學會思考解決問題、研究問題的方法,也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。 3.開拓思維任務,激發(fā)學生智慧火花 如果學生能使用已學習的內(nèi)容來解決問題,這表明學生已經(jīng)發(fā)生了知識的遷移。在學生學習摩擦力的基礎上,讓學生應用已學知識,通過任務5進行逆向思維。這將有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理解程度的反饋和把握,并以此調(diào)控教學,有利于目標的達成。 【力的教案】相關文章: 力的教案08-07 《力》的教案07-18 高中力的教案11-22 《力的合成》教案07-27 高中力教案11-13 力的平衡教案10-11 力合成教案10-29 《摩擦力》教案11-06 高中力的教案[熱]01-28 《二力平衡》教案07-05力的教案 篇3